English

国防工程建设尖兵

──记广空工程建设局局长兼安装大队长、一等功臣林茂光
2000-06-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彭东海 樊启林 特约记者 郭凯 李志伟 我有话说

当一个个重大建筑质量事故被相继曝光,工程质量问题引起全民关注之时,一位老兵的事迹扣人心弦:他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国防工程建设极端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在32年的军旅生涯中,带领官兵先后完成了46项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全部被评为优质,其中有20多项获军内外优质工程奖。

他叫林茂光,是广州军区空军工程建设局局长兼安装大队长、一位享誉军内外的国防工程建设尖兵。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称他为“知识分子的典范,科技强军的标兵”。

面对全军最大的油库扩容工程,林茂光立誓:“苦干加巧干,拿下大油罐!”

1990年的春节刚过,林茂光带领刚刚组建的安装大队,开赴粤北某工地。这年,总部决定对部分老式油库进行扩容和改建,地处粤北的某油库总扩容7万立方米,是全军油库扩容工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这样的工程,过去通常要4年以上才能完成。由于战备需要,总部要求他们必须在两年内交付使用。

许多人都替林茂光捏着一把汗:整个大队安装焊接技术人员只有一名铆工、3名电焊工,46人中有一半以上没有见过比半个篮球场大、有8层楼那么高的大油罐,更别说亲身参加这种大型油罐的安装了。另外,他们的施工设备和装备极其简陋,除了7台破电焊机和一台卷板机外,没有一件值钱的家产。

这是个北风呼啸的傍晚,林茂光和战友们到达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口时,阵阵寒风裹着绵绵阴雨,无遮无拦地向他们袭来。林茂光花了80元钱,派人到山下买来二车稻草,又找到一栋老乡们关牛的破屋,让卫生员洒点药水,大家在地上铺上稻草,就这样安了家。虽然同志们冻得一夜没合眼,但第二天照样放起了开山炮。

战士们在没有上导洞的山洞里施工。刺眼的电焊弧光和震耳欲聋的噪音,弥漫在洞里的毒气、粉尘都使人难以忍受。面对考验,林茂光立下誓言:“苦干加巧干,拿下大油罐。”

林茂光绞尽脑汁克服难题:技术力量薄弱,他把自己创造的罐顶局部成型、旋转胎具拼装法和罐顶直接充气顶升法等新技术,新工艺,手把手地教给大家;设备不足,他就请来老师傅,把一台台破旧机械修复、维护好;没有材料,他又组织器材组的同志走南闯北,四处筹措,一项项落实。

就这样,在他们双手中,若干座5000立方米金属油罐的主体工程提前三个月安装完毕,并获得空军和全军优质工程奖,创造了油库高层金属油罐安装的奇迹!

质量是国防工程的生命。林茂光说:“我们的承诺是终身保修!”

参与东南沿海某机场的供油工程的几位临时工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在施工中因为发现焊好油罐上的一个“小眼”,竟然会得到一笔10万元的奖金!

去年11月,这几名工人被请来给油罐刷漆。在施工中,一名队员发现其中一个油罐上有一个直径5毫米的小洞,他便报告给现场的施工负责人。林茂光查实了情况对有关责任人作了严肃处理,并提出给该施工人员重奖10万元。

一个洞10万元,是不是太多了?林茂光严肃地对大家说:这是一个验收好准备装航空汽油的油罐,如果没有工人及时发现处理,将会发生多可怕的后果?那时就不是10万、100万可以弥补得了的事!国防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军事斗争准备的成效和未来战争的胜败。搞国防工程的人一定要视质量如生命!为此,他们提出了“终身保修”的承诺。多年来,凡是工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随叫随到,风雨无阻。

某单机隐蔽库防护门,是我军科技含量很高的第三代防护门,这项优良工程竣工后一直启闭正常。有一次,大门的行止开关出了毛病,影响该门关启,经过检查,原来是这个工厂开关的质量不稳定,如不正常保养就容易失灵。

得知这一情况,他们立即派出修理力量赶赴机场,一一检修,并组织力量培训。对有时由于使用不当,违反操作规程,弄坏了的,按说应由对方负责。林茂光却说,这是我们自己的部队,我们是为作战和战备服务的,应该手把手地把他们教会。

科技是强军之本。林茂光说:“国防工程是科技工程,只要是真正的科技人才,我这里开一路绿灯!”

说到林茂光纳才,自然不能不提冯增富。

还是在鄂北油库工地时,林茂光发现团修理厂志愿兵冯增富是个能人。小伙子任劳任怨人品好,车、钳、铆、焊全都会,被称为“万能工”。

林茂光决定把冯增富挖过来,人家单位自然不舍得放。林茂光找到厂长:你们单位不是欠我们大队5万元钱吗?那钱也甭还了,你把冯增富“借”给我。这一借就是20年——当然现在早已正式调过来。冯增富也很争气,先后立过一、二、三等功,《解放军报》刊登过他的事迹,是七八千字的《军营金焊条》的通讯。

记者在建安大队见到了黄春堂、冯增富、麦巧真、林进铎、戴维进、王予东、薛红萍等技术专家,据说他们都是林茂光利用一请、二聘、三挖、四调的方法才聚集在一起的。林茂光说:“只要是真正的科技人才,我这里开一路绿灯!”

有了一流的人才队伍,林茂光率领他的安装大队取得了累累硕果!

某机场战备输油管线要从近千米宽、数米深的江底下穿过,这里水深流急,暗流多。过去,一直以高价请地方工程队施工。为了节省国防开支,林茂光提出了“苦干过江”的口号。他把与水打过交道的工程技术人员找来,多次到江边实地考察,查阅以往外单位管线水下作业的资料,论证在江面实施管线铺设和焊接的可能性。经反复试验,终于研究出了“浮桶作业法”,只花了4000元钱租用500个油桶,在江面架起一个水上通道,又临时租用25条船帮助固定,聘请潜水员配合,用分段对焊、整体沉管的办法,一举获得成功!原本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只花了一个月,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创造了全军管线水下作业的纪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